365电子娱乐官方网站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③|粉韵流芳承古法,三乡烟火映非遗

2025年07月28日 16:06 浏览次数:

   在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的号召下,食品工程学院薪火“龙”传实践队深入山东龙口,对窗染花、花饽饽、葫芦烤画等非遗技艺展开深度调研,以青年视角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生路径,为激活文化基因注入青春动能。

一、非遗文化探寻

   实践队以“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的立体模式,开启非遗文化探索之旅。窗染花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需先把创作好的白描纸样用剪、雕刀剪刻成剪纸花样,然后用毛笔平涂品色,最后压平装裱。队员们看着一张张色彩明快绚丽的窗染花作品在孙少莹老师手中诞生,无不惊叹于非遗技艺的魅力。

   花饽饽从揉面、造型到蒸制,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传统智慧和现代创新。传承人说道:“花饽饽不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着当地风俗习惯的艺术品。”此外,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张燕老师的花饽饽工作室亲自上手体验,尝试制作简单的花饽饽造型,感受面团在手中逐渐成型的乐趣,深刻体会非遗技艺的独特价值和深厚内涵。

   葫芦烤画又称烙画葫芦,是通过高温加热,在葫芦表面勾画烘烫产生图案。其画面以传统绘画题材为主,人物、花鸟、山水等皆可入画,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代表性传承人赵森元向队员们讲解了如何运用刻刀和烙铁在葫芦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队员们也了解到葫芦烤画从构思到成品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传承人的耐心和技艺水平

二、创新传播,助力非遗破圈推广

近距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同时激励当代青年将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己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作为“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的具体实践,薪火“龙”传实践队此次调研成果丰硕。他们不仅收集了大量关于窗染花、花饽饽、葫芦烤画等非遗技艺的一手资料,记录了详细的制作流程和精彩的传承故事,还拍摄了丰富的影像素材。队员们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依托小红书等媒体平台发布多条非遗制作过程的创意文章,通过“照片拆解工艺细节+故事解读文化内涵”的方式,让传统技艺突破地域与年龄限制,走进大众视野。

三、直面困境,探索传承创新方案

   此次调研也暴露出非遗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年轻群体认知度不足、传统工艺与市场需求脱节、传承人才断层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实践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三位一体”解决方案:建立“非遗进校园”常态化机制,通过兴趣社团、体验课程培养青少年文化认同感;搭建非遗传承人、设计师与企业的合作平台,推动技艺标准化、产品市场化;利用数字技术建立非遗数据库,实现传统工艺的可视化留存与创新性转化。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深刻认识到,传承中华文脉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生命力的使命担当。未来,薪火“龙”传实践队将持续深化非遗调研成果,以青年智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创新基因,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春实践中生根发芽。




上一条:第十九届全国地方食品学会工作交流会暨科技成果发布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下一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②|食品工程学院——校地携手向阳行:科研力量赋能乡村振兴